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

讓孩子的抱怨消失

你是想整天抱怨,還是當一隻閒情野鶴,舒服快樂
(話說這隻是鶴嗎?)
昨天跟孩子聊"抱怨"有甚麼好處
孩子的說法:
1.抱怨可以紓壓
2.抱怨可以讓對方知道我很不爽
3.抱怨或許可以不用做事
4.抱怨可以讓我爸媽更生氣
5....

阿亮接著問那"抱怨"完後,有甚麼改變嗎?孩子們一陣沉默後

有個孩子笑著打破沉默說:讓我跟我爸媽吵架。

接著另個孩子說:是爸媽比較常抱怨好不好,我才不敢跟我爸媽抱怨咧,不然,我會被更多抱怨淹沒。

阿亮心裡想著
親子間的鴻溝為何這麼大,是否以後阿亮的孩子也會這樣想,只是孩子應該不會跟我說這些話,只會放在心裡,但是孩子心理深層的這些秘密,不也是最真實的寫照,只是我們做家長的不知道而已。

突然間,阿亮心中又感到這些話好熟悉喔!好像在那邊似曾相識,想了好久~~~~~~,阿!這不是我當年想對我父母說的話嗎?只是還沒說以前可能已經被打一頓了。從那遠久的回憶中,阿亮似乎可以同理這些孩子心裡的痛苦,那種想要與父母溝通,但又帶著極度害怕的心情,於是孩子們出現了三選一的抉擇
1.就這樣讓心中的恐懼,去麻痺對於未來精彩人生的幻想。
  (這樣有點像行屍走肉)
2.接受並真心同意家長所有建言,放棄心中所有的雜念。
  (家長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,好沉重喔!)
3.誓死抵抗,成為父母、師長口中頭痛人物。
  (家庭的破裂,學校的麻煩,太痛苦了!)

其實我們都希望,孩子成為一個善解人意、自律負責,對未來充滿希望,對人生知足,積極進取,幸福平安...的"神選之人",因為這些都不可能出現。若這些都出現了,或許你的孩子也不會感到快樂,因為沒有悲傷難過,就不會珍惜快樂喜悅,不會珍惜,就一定不會出現快樂喜悅,當然前面所說的也都不會出現。因此我們要學會放下,放下孩子的未來,放下對孩子的擔憂。

阿亮給各位一些簡單的建議,或許可用來改變與孩子之間的抱怨關係:

第一步:在要抓狂或開始碎碎念時,去外面晃十分鐘再回家。

第二步:回到家後,跟孩子說:
        我要念你,抱怨你的,都已經去外面完成了。

第三步:接著要用微笑的說:
        你的功課或事情,要自己完成喔!
        今天我不會再念你了。

第四步:持續兩個星期,每天同樣的話語,
        跟孩子坐下來好好談,彼此之間有甚麼改變

第五步:談的時候記得說:爸媽覺得你長大了,
        要自己管理自己的事,有不懂的事可以問我,
        爸媽會給你建議,讓你參考
        (記得是參考,不是強迫喔!)。

第六步:每兩個星期談一次,"慢慢地"將所有的事情,
        依次"慢慢的"讓他自己決定,並完成。

第七步:三個月後,家長自我反省,這樣做法有沒有效果。

第八步:最重要的一步,在你開始做這些事情前,
        要先放下對孩子之前的成見,與自我固執僵化的思想,
        除了一些會立即傷害孩子本身與他人,
        以及基本的禮貌品德外,剩下的皆要放下。

阿亮對各位家長有信心,你們一定能做到的,因為當孩子開始負責任,並自我解決問題時,他們就會找到對於未來的目標與自我的期許,而當計劃是自己定的,事情是自己做的,成功與失敗,是他們自己要承擔的,你覺得孩子還有甚麼機會抱怨,大概只能抱怨自己吧!而家長所要做的就只是支持與修正建議,以及孩子的安全問題而已。

假如你和孩子之間的互相抱怨已經許久
何妨試試看換個方法
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哦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