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

體驗與教誨的差別

在演講時,阿亮常這樣比喻:
師長(誠懇且激動的告誡):
孩子不要飆車啊!那很危險,會斷手斷腳,有時生命還會不見。

孩子(表面點頭,心理OS):
屁啦!自己技術差,老了不說,你們當時的科技差,哪能跟現在比!我這台前後油壓避震,自動偵測剎車,ABS防鎖死系統,重點是我的技術比你年輕時,一定好上十倍。

等到有一天孩子摔了車,手斷腳斷後,就會跟你的孫子說:
孩子千萬千萬不要飆車啊!那真的很危險啊!老爸我已經斷手斷腳給你看了~~~~~,這條命也是撿回來的壓!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教誨是已經有感悟過的人,所說出來的話,而這感悟是在你親身感覺過某種經驗,並思考體悟內化後,所能表達出來的語言。
但孩子有過這樣的經驗嗎?這就是個好問題了。你說以前老人家講得我會聽,那是因為你曾經體驗過對那老人家的認同,所以你認為他講出來的我可以信任。但你確定孩子會認同你嗎?應該這樣說,你認同那老人家的話,是全部認同,還是只挑你想要的認同。

聽懂了嗎?孩子也會挑他何事認同你,何事不認同。而這也取決於他曾經的體驗結果。
阿亮常做這樣的比喻:
一個孩子這輩子只看過豬,且常常看到豬
你跟這孩子說:被豬咬到很痛喔!所以不要去偷打豬的屁股。
這孩子心有戚戚焉,恩!我曾經看過豬咬東西,所以若咬我的屁股,一定會很痛。
但若你跟這孩子說:被老虎咬到會死掉喔!所以不要去玩老虎的尾巴。
但這孩子根本不知道老虎是甚麼,更不用說老虎的尾巴長甚麼樣子,你覺得他會有感覺嗎?
他只能回你說:喔!

因此,同樣在公園玩遊樂設施,
一個家長總是護著孩子,怕這邊跌倒,那邊摔著
另個家長只是在旁邊看著,僅防止不要有過大傷害,並鼓勵孩子跌倒再爬起來
你覺得哪個孩子以後比較可能會去飆車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教誨是我們體悟過的事情,並非孩子能感受
因此若能讓孩子先體驗,再教誨,會比你每天罵他,逼他,處處禁止他,還要有用的許多。
至於如何讓孩子體驗,這就是另個學問了。
最後阿亮勸各位家長幾句話:
(台語)
細漢無博倒,大漢袂偌好。 細漢定博倒,大漢郎ㄜ樂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