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

孩子,"被退化"了

阿亮很久前,一直有個懷疑
為什麼有些小小孩,非常容易跌倒、撞到
觀察後的結果,這些孩子幾乎都有個共通的特性
"家長很怕孩子受傷"
但以上也只能是個人非正式,統計資料

這一陣子,有幸跟兩位幼教老師聊天
談到這個問題,他們不約而同的猛點頭,贊成這個說法
討論的範圍擴大到幾個案例,或許也都有同樣的脈絡
以下舉2個例子:

1.孩子6歲了,不知怎麼咬比較大塊的東西吃,而是要師長先剪碎後才會吃,這不是3歲前在做的事嗎?(觀察後發現,家長超怕孩子各種損傷)

2.玩樂高,永遠都只做同樣的造型,對於沒有老師教,要自己嘗試的新造型,表示不願意或發呆。(觀察後發現,家長對孩子的命令,都非常的明確,並要求孩子確實做到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生命都有活下去的本能,而在變動的世界中
學習如何應對隨時在改變的環境,是基本的存活能力
其實這個觀念,大部分的家長都知道,但能真正的落實到教育有幾個
(可能是家長覺得沒有信心、困難或是麻煩)

因此師長們蹉跎了孩子最初的教育機會
隨著年齡增長,孩子逐漸擁有自我個性,然而此時家長間開始比較
深怕自己孩子輸了而喪失了未來,於是漸漸的遵循教育體系的遊戲規則
定義了師長們自以為的資優、前途與幸福的定義
家長在一段時間的迷惘與掙扎後
最終放棄或忘記,一開始為人父母的初衷
(希望孩子能活的平安、快樂)
屈服於社會的壓力(三姑六婆的關心)
於是孩子變成了一隻被填的鴨子

家長在迷惘中,要孩子抓住了一隻,旁人認為似乎比較穩固的竿子
接著拿著火,拼命的燒孩子屁股,要孩子往竿子的上方爬
但師長們卻不知竿子的內部是空的

孩子沒有機會細心體會知識,這些知識不會成為他生命的財富,反而是累贅
為了記得一堆沒用的標準解答,把自己的天生能力抹煞掉
對阿亮而言,這叫做"被退化"
孩子們為了符合師長眼中的條件,以利自己現況的生存
只好將自己想說的,想做的,刻意的忽略與淡忘
應該說孩子的天賦"被迫退化"

直到有一天我們對孩子說:奇怪你小時候那麼聰明,怎麼現在......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不想要以後對著孩子說這些話,那家長需要修正一下觀念

讓孩子有多一些自然成長的空間
小時候多跌多撞,長大後自然閃避危險的能力就會變強
小時候多看多摸,長大後觀察與想像能力就會變強
小時候面對越多未知,長大後有勇氣面對未知並且克服未知的能力將越強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