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

綠教育 之 孩子在學習時的放空原因

許多孩子,在學習現場,眼睛直視前方,但眼神卻呈發呆渙散,你有想過這是為什麼嗎?

家長們要切記,所有事情不是只有表徵,背後一定有原因
不要只罵孩子,因為若不解決源頭,通常再多的努力都只是無效的教育,而最後反而得到大量的負面效果,其實大部分孩子學不會東西,主要來自於心不在焉,也就是,孩子雖身在教育現場,但真的有在學習嗎?這時你會說,孩子根本無心學習,但你有想過,為何心不在現場嗎?

以下就孩子心不在焉的狀態,提出三種最常見的原因

第三名 -- 雲遊四海
在孩子的腦中,正在思考著他認為更重要的事情

例子:
1.等一下有恐懼的事情
下一堂課要考英文默寫,考不好會被罵得很慘,孩子會聽你上課,還是不斷的在腦海中複習默背,縱然這樣子對他默寫無效,但這對孩子來講是唯一能做的。

2.等一下有高興的事情
明天要全家旅行,頭腦幻想著要去哪裡哪裡玩,還有甚麼東西沒有準備,

應對模式:
此時罵孩子,同長只會得到的反抗,不管是消極或積極的。所以家長應先耐心詢問孩子,並使其可以順心的放下頭腦的負擔,再開始教學,家長可以想想,你要求孩子可以專心,但你不也常常煩惱東煩惱西,而整天一事無成嗎?

第二名 -- 放空(能量不足)
敘述:
大腦的運作,其實耗能非常的高,並不輸慢跑,台灣的孩子並不習慣長時間思考,每節課都只有40分鐘,上下節還完全無關的課程,加上教育機械化的一成不變,長時間只用大腦的記憶區塊,無法變化,導致腦中同一區域的疲乏,這時你罵孩子下,他走一步,最終你會放棄,因為大腦早就沒電了,就跟沒插插頭的電風扇,只是被動的被你的手撥動而已。

例子:
可以連續專心的時間,一年級以下10分鐘、一~五年級15分鐘、六年級以上不一定
所以一堂課40分鐘,大部分的學生大概,前10分鐘還在想著剛剛下課的情景,接下來15分鐘努力上課,然後快睡著時,便開始轉換情境,想著等會下課要去哪玩。因此在制式化的教育現場中,其實學習效率是非常差的。

應對模式:
最好的方法是休息,但這樣可能是一直在休息。因此一位厲害的教育者,應可隨時轉換情境,讓孩子用不同的大腦區塊,輪流運作,如此不僅能加長頭腦的思考與運作時間,還能讓孩子練習使用大腦不同區塊的橫向溝通。

第一名 -- 放棄(自認為不行)
敘述:
在長時間的打罵、威脅、恐嚇、恥笑的負面教育方法下,讓孩子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告訴自己"反正我不會",當孩子先入為主的這樣認為時,你教一萬遍,他也無法認真一次

例子:
在教育現場可以做個實驗,比如一個理論需要除法,而在座只有兩位剛升四年級,此時你對著他們說:等等的理論需要很熟悉除法,你們應該沒辦法學會,學不會也沒關係,不用難過。老師害怕學生學不會,會造成自信不足,所以想說先打針預防,結果反而讓孩子直接放棄這段課程的學習,你會發現在這段話後,孩子直接發呆恍神,完全沒在聽講,因為他們內心,早已先認定自己學不會

應對模式:
若孩子已將負面想法深植內心,那師長要做的,就是直接改變教育環境或方法,讓孩子從0開始,才有機會讓孩子可以重新開始想要學習,比如阿亮會直接跟孩子說:
以前的你不相信自己可以學會,但現在開始你只要專心五分鐘,頭腦重新開始,你就會發現那一切都是自己想像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沒有找出孩子學習困難的根源以前,只會使用打罵的模式
其實只是師長在展示自己無法同理孩子的表現。

讓孩子找回最初的真心,能用自己無所懼怕,勇猛的心去學習
讓孩子能用上天的賦予,也就天賦才能去面對問題
讓孩子有時間慢慢摸索出,屬於孩子自己本身最適合的學習方法
這就是綠教育中心思想:讓孩子保有初始以來的思考脈絡,最終極的目標。
而這一切需要身為師長的我們,同理小孩子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