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月11日 星期四

國中自然理解課程說明

國中自然理解課程,為兩年期課程,內容主要分二部分

一、簡介:

上課目標:讓孩子不討厭自然,並且讓自然科九成以上不用背誦

千萬注意:課程順序與國中課綱不同,所以無法照著國中課程順序上課。

招收年齡:基本上是4~8年級,若有其他年齡的孩子想上課,請看完全部連結與說明。

上課方式:https://ligidea.blogspot.tw/2017/12/blog-post_42.html

第一部分  生物

介紹:https://ligidea.blogspot.tw/2017/08/106_78.html

第二部分   物理、化學、地科


介紹:https://ligidea.blogspot.tw/2017/08/106_24.html

二、各自然科目說明:

兩部分誰先上誰後上都可以,但各有優缺點
以下先就各科說明

1、物理

為單一科學,也就是現象的理論通常比較單一,比如地球引力,就是專講重力。因此每個理論都相對單純。

2、化學

一定會排在物理的後面,是因為近代化學大都在討論原子間的相吸相斥問題,而國中化學是用50年前的模式在編排,因此會感覺都是背誦,那個年代的化學,原理較為薄弱,大都是現象,所以幾乎都用背誦。
而化學排在物理的後面是因為,原子間的問題基本上是物理學,有了物理的概念,化學的很多原理,都會相對簡單,比如原子構造,正負電荷間的吸引力、放熱、吸熱、發光...等現象

3、地科

為複合式科學,天氣的形成,就最簡單的鋒面形成,就要用到數個理論,至少有熱對流、蒸發、凝結、力學...,因此會將地科排在物理與化學之後,這樣在教學的時候,相對可以深入討論,因為比如地質學中的岩石、礦物種類,沒有化學元素與化合物的基礎,讀起來是很痛苦的。

4、生物

為超級複合式科學,人體力學、DNA化學結構、酵素的分子動力學...,而生態學是生物跟環境之間的關係,沒有地科的概念又很難深入。但若以國中生物來講,這些都拋諸腦後,僅單講極度簡單的介紹構造功能。

三、上課排程優缺點

PS:通常上課順序,會在新開班的前幾堂課與學生討論後,再行決定

1.先上生物,後上物化地

此方法為易入門,因國中生物的內容太簡單,不太需要太多的物化地知識,就能理解,對於進入國中自然這學科相對容易,但因孩子對於物化地的知識較為薄弱,因此所能討論的生物知識較為初淺,無法深入。這樣的課程,所需時間約1.5年。

2.先上物化地,後上生物

此方法入門較為辛苦,因要理解國中物理、化學,需要花較多的時間,從歷史、實驗、科學家想法...,說明到學生可以較為理解物理與化學原理後,進行地科與生物的教學,可以相對深入很多很多,也就是課程內容度會豐富許多,但一開始的調適課程,與整體課程會多出半年。

3.上物理、化學的限制

要學國中自然有數學上的限制,至少要熟悉加減乘除、分數、比例、面積、體積、角度與單位換算的能力,所謂熟悉不是寫很困難的題目,而是理解這些數學的基本概念。
所謂熟悉的意思是指,比如:熟悉正方形、長方形、三角形、圓形、柱形、扇形的計算,而不需特別去計算那種甚麼眼睛型、怪多邊形...的詭異計算。
所以數學學了一堆很難的考試應用題,然後國小數學考一百分,不一定就會在學自然會占優勢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