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孩子從母親懷裡出生時,都擁有獨一無二的自我
這個自我,沒人知道長甚麼樣子
只能透過觀察,了解可能的樣貌
每個孩子離開娘胎後,所遭遇到的境遇也不可能完全一樣
因此從先天的獨一無二,加上後天的獨一無二
就會變成未來獨一無二的個體
好了重點來了,先天的獨一無二是無法改變的
但後天的呢?
許多家長想要複製成功經驗,因此尋尋覓覓
看看有沒有前人走下的痕跡,跟隨前進
然而這樣的過程,會出現一樣的個體嗎?
在街頭上走去,只要一到學校旁,各種招牌林立
看到未國小1、2年級設計的課程,多到讓人頭皮發麻
科展班、智能開發、英語全能、超強作文、表演藝術...
文的武的都有,然而這年紀不是到外面去跑去跳是最好的嗎?
然而這樣跟隨別人的腳步,或是比別人更早的抄捷徑,
就會出現一樣好或更好的個體嗎?
答案當然是否定的
對阿亮來講,培養孩子了解自己的獨一無二是很重要的事情
這重要性,超越一切,因為孩子要學會如何駕馭自己的這台機器
但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,無先例可循,最多僅能找到類似個體做參考
在孩子還未學會自我想像、思考、判斷、決定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前
太多的標準解答的現代標準知識,其實只是讓一個孩子的獨一無二消失
因此阿亮建議
0 ~ 6歲:
除了玩還是玩,各種玩,玩到每一個角落,每一個生活的點點滴滴,幫忙洗衣服、洗碗、掃地、拔草、在泥巴地上滾,都是一種玩,唯一要培養的是,家長的態度與行為,因為孩子是看著家長長大的。這年紀僅僅只要加強孩子,有溝通的能力與方法,肢體動作的協調,基本符號的認識就可以了。
7 ~ 9歲:
給與孩子多樣化的選擇,讓他們自我選擇性的玩,如選擇哪天做哪種不同的家事,選擇養幾種寵物,選擇種幾種植物,選擇會讓孩子擁有決定如何處理的能力,並培養負責的觀念,這決定除了玩,還有生活。讓孩子學會規劃自己的時間,學會基本文字書寫,與數字概念
10~12歲:
有計畫的玩,讓孩子照著自己的計畫去玩,學會對自己的計劃負責,並從中找到自信。
比如自己規劃一個完整的旅遊行程,自行訂房間與控制預算。讓孩子自行尋找各種木工器具,比價,購買,學習如何完成一張桌子。讓孩子依照自己想要的去計劃,並找尋自己想要學習的相關知識。
而所謂的學識,只要數學有基本加減乘除能力,面、體積算法,中文文句通順,能用某種方式表達自我意思,英文看得懂字母,簡單的句子,單字學會如何查詢與基本應用,重點是敢對他人使用。歷史把家裡附近土地的過去熟捻,偶爾讀點國外的故事,這樣就足夠了。
13~15歲:
孩子能透徹自我思考方法,了解自我生命意義,決定自己的生命,並能了解如何完成生命的目標。在這階段,孩子已能完整論述自己的所有,並學會解決自己生命的大部份事情。了解自己生命現階段想要做甚麼事情。自我尋找生命的價值,想要做甚麼長遠的計畫,並努力去實行,最重要的是擁有自我判斷是非的能力,能隨時修正的能力。
16~19歲:
已了解自我價值,理解知識的力量,勇敢踏上自我道路,學習任何知識都不再是難事。
以上規劃,時程可以往前,但最快最快,
也要在10歲之後才會讓他開始學習所謂的制式化知識
就算是天才神童也一樣
無法駕馭自己,學習知識,只是提早卡死自己的頭腦。
擁有自我認知後的學習,將事倍功半,且比較不會被標準解答卡死你的頭腦。
話說牛頓到了大學2~3年級,才開始大量學習數學,還不是短短幾年就找到了微積分的算法,難得不是讀書學知識,難得事思考想像,創造知識與選項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