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

三層次學習法

其實這方法之前已敘述過幾次,不過可能比較零碎
因為一直有家長詢問相關問題,所以再換個角度討論

阿亮認為學習的順序分為三個層次

知道-體驗-了解

阿亮舉自己教書的經驗

一、知道:

當孩子知道一件事情後,會開始想像與連結

若是在每周一次的連續課程:
阿亮常常會故意說一些是下次要教的東西
比如:
蛤蠣常常都是用糞便養大的喔!
(此時孩子會開始把蛤蠣跟大便連結在一起,並且胡思亂想。)
但為什麼下次再說喔!(這個例子較骯髒,請勿介意)

二、體驗:

當孩子體驗過後,與自我想像比較,便會想了解差異在哪裡

因為無法真的去看蛤蠣怎麼養,因此要敘述現場狀況
讓孩子似乎身如其境
比如:
蛤蠣池通常都很淺,水也不高,只要有淹過蛤蠣一點高度就可以了
然後在蛤蠣池旁邊,會有另一個有水的池子
養殖者會把糞便或是廚餘倒在裡面
兩個池子間會用水管或是通道連接
固定時間,就會把一些糞便或廚餘水放流過去蛤蠣池
蛤蠣此時都會很開心,因為他們是濾食性,所以就會拚名的吸糞便水

當學生對於現場是有感覺的,體驗過後並比較自己的想像
他對於真正的原因會更有好奇心,重點是他知道自己為何要學習這件事情。

三、了解:

當孩子在高度的好奇下學習,了解知識是一種樂趣,有恍然大悟的驚喜

答案或許會和孩子想像的一樣,但也有可能天與地的差別
比如:
其實糞便池通常會有固定菌種、澡類或水生微生物,可快速分解丟入的有機物質。而微生物也會快速成長。蛤蠣是屬於濾食性動物,因此當這些完全發酵且充滿微生物的液體流過時,你會看到蛤蠣盡力的伸出那兩隻吸水與出水管,拼命的把這些營養且好吃的微生物給吸進去。

你覺得這樣的學習過程,孩子會吸收多少知識,他之後會以怎樣的心情看待蛤蠣養殖這件事,是以討厭,還是有趣,或是主動學習

學習不是一蹴可成,過度的要求學習速度與成果,常造成反效果
我們的孩子常在不知道的狀態下,就要學習完整的知識
當無法達到師長目標時,通常的最後手段,就是直接跳過這三個步驟,
背起來考好試就對了
重點是他把所有都背起來了,但還是不知道為什麼,這不是很慘的事情嗎?

阿亮說個的故事:
很久很久以前,阿亮剛開始自己出來上科學課時
在板橋的一間班所上課

主任:孩子先背起來再應用
阿亮:背起來後就沒有用了
主任:九九乘法就是背起來就可以用了啊
阿亮:可是背九九乘法後,就不會學乘法的意義了
主任:了解意義是以後的事情,現在最重要的是先背起來

那時阿亮總是再聽同樣的話語:
為什麼你背不起來,要抄幾次你才會
若你明天背不起來,下次就不要上科學課

有次上課,主任不在,阿亮偷問:
你知道九九乘法表,在幹嘛嗎?
一位二年級的孩子說:主任說背起來,數學就會很厲害。

阿亮寧願孩子到三、四年級都不會乘法,
也不願孩子說出這樣的話,因為這孩子連乘是甚麼都不知道
就像孩子背了一堆唐詩,卻都不知道意思,
只是回答:老師說背起來,國文就會變厲害。

但真的是如此嗎?這是絕對的因果關係嗎?

等待並讓孩子有充足的時間思考,是很重要的事情
孩子不但能培養自我思考能力,也能藉由這樣的訓練
變得更能解決與修正答案,甚至找出問題,並且創新答案
這不是我們最想要孩子獲得的能力嗎?

等待,並讓孩子慢慢思考,才是學習的真正方法
來,跟阿亮複誦一次:

知道 - 體驗 - 了解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