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過往的社會,從長期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氛圍中修正至今,雖大家已經知道,打罵的教育並非萬能,也非良好的教育模式,但修正過頭的結果是:過度的讚美與絕對快樂的學習
能看到孩子的笑容,是絕大部分老師、家長每日的幸福來源,然而在過度的修正結果下,許多人誤以為看到教育現場的笑容,就代表學習是好的。
仔細想想下面兩個句子
1.快樂代表有興趣
2.興趣代表很快樂
若你好好思考,便會發現第一句話是有問題的。
若換成下面兩句如何
1.快樂有機會引發興趣
2.興趣讓學習變成喜悅
阿亮認為的快樂學習是有步驟的
1.在孩子的多樣嘗試中,不管過程發生何事,在最後回憶過程時,其過程的經驗讓孩子感受到正面的想法
2.由這想法引發了興趣,接著在往後的學習上,基於這正面的想法,而衍深的行為,是愉快的
3.這正面的想法,是一種沒有為什麼,就只是想要去做的動力,無窮的動力。
然而現今的快樂學習,被誤認為只要快樂,學習就是好的。阿亮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,深刻的體會,其實只要做幾次爆炸或魔術般的表演,孩子就會以為自己很有興趣。
要讓孩子在試上課程結束,讓孩子回答家長詢問是否想上時,講出:我有興趣上這堂課。接著讓家長看到孩子的笑容而繳費,其實對一個厲害的表演者來講,一點都不難。
但孩子真的是因為學習科學知識而有興趣,還是幻想著可以做好玩的實驗而甘願學習,這就很難講了。
讓孩子擁有快樂、美好的學習經驗,的確有機會引發興趣,而且這也是很棒的教育策略,但對阿亮而言,這在教育步驟上,只是第一步,而非最後的結果。
這第一步的誤會,常會讓家長以為孩子就是喜歡這科目。
而這樣的例子太多了,家長以為孩子超喜歡自然,而孩子在家長的鼓勵下,也以為如此。在彼此的相互催眠加乘下,家長便認定自己的孩子,一輩子就是要走科學的路,然後把八成以上的學習,都以自然為主,而孩子真的是這一塊料嗎?
當到達了某階段卡關,難以繼續時,家長孩子,便開始出現無法接受的痛苦與不願面對,因而苦撐硬撐的想要抓住那一點突破的機會。
若故事情節變成,孩子小時候對科學有興趣,但他後來發現歷史才是他的人生目標,進而利用科學知識與最新科技去尋找遺失的歷史之謎,各位可以想想,電影情節中的夢幻英雄,將成為你孩子偉大的生命故事。(好了,停止幻想,回到最後結論)
因此這篇文章的結論是:
引發興趣並不難,難的是不要對興趣有著過度的幻想,而失去了寬廣宇宙的遨遊機會。
引發孩子興趣,並讓孩子從興趣中自發且自由地去探索,當孩子在探索的過程越來越了解自己,最後家長所要做的,就只是陪伴與支援的角色而已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